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老人失智症之行為精神症狀

李老太太是一位70多歲的喪偶女性,平日和兒子與媳婦同住。近一年多來,家人發現李太太容易健忘,剛剛說過的話會重複詢問,有幾次因降血壓藥重複服用而差點暈倒。李太太與媳婦的關係本來就不是很融洽,但最近開始懷疑媳婦偷她的錢,動輒對她破口大罵,事後才發現是自己藏在某處忘記了。對此媳婦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讓李老太太情緒更差,又逐漸懷疑食物被下毒而不敢吃。最近一個月李太太晚上睡不著,不斷地在床邊喃喃自語,說是死去的先生回來找她聊天。家人不勝其擾,趕緊帶她前來醫院評估。

一般人步入老年,認知能力(包含記憶力、語言、執行功能等)會退化到某個程度就呈穩定狀態;罹患老人失智症的病人,認知能力卻會不斷衰退,終至無法自我照顧。然而依筆者經驗,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的衰退,通常不是失智症病人就醫的主要原因。失智症伴隨的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稱BPSD),才是造成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使病人與家屬生活品質低落,甚至導致老人虐待,提早將病人送至慢性安養院,增加醫療社會成本,影響不可謂不鉅。案例中的李老太太就是這樣典型的病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並無有效藥物可逆轉失智症的認知退化,然而其伴隨的行為精神症狀卻能得到有效及安全的治療。

什麼是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呢?其主要是泛指失智症伴隨的非認知症狀,可在失智症的任一階段發生,又可分為四大類:
(1)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
(2)行為症狀:如攻擊、重複言語或行為、迷路、日夜顛倒、漫遊、貪食、病態收集、不洽當性行為等。
(3)譫妄。
(4)憂鬱/焦慮。舉例來說,失智症老人最常出現的妄想有被偷妄想(東西找不到卻堅信被偷走)、被害妄想(懷疑有人下毒、監視等)、嫉妒妄想(懷疑伴侶不忠)。
病人常因為這些不符現實的想法與他人產生衝突,造成自己極度痛苦,而家人不適當的回應方式往往又造成病人更加痛苦。

失智症為何會產生種種行為精神症狀呢?在生理方面,主要是大腦退化,導致神經細胞受損與神經傳導物質缺乏而產生的效應。此外,病人心理上無法接受、適應退化的轉變,居住環境的劇烈改變(例如從鄉村搬到城市),病人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不佳,或照顧者本身有情緒困擾,也容易引發行為精神症狀。

如何幫助有行為精神症狀的失智老人呢?首先是經由專業醫師確立診斷,幫助家屬及主要照顧者接受事實,協助應對現實上之限制。在居家方面要提供病人熟悉而穩定的環境,維持固定而有結構性之日常生活作息。
同時矯正視、聽力,鼓勵病人發揮尚未退化的功能。
而主要照顧者要注意的是:對於病人的情緒或妄想,不要直接面質、批評、衝突,應安撫並轉移其注意力;讓病人維持適度自主性,持續熟悉的技巧;對病人的指示盡量簡單化、多重化(如同時用口語及圖示)並引導示範,縮小其選擇的範圍避免混淆;增強病人良好之行為,避免引起焦慮之情境以降低重覆行為等。但若病人的症狀嚴重或有自傷、傷人之虞,須儘早積極考慮藥物治療。

在此提醒各位讀者,您的家人只要是在老年期突然產生情緒、思考、知覺、行為等問題,會嚴重到影響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功能者,不管記憶力的退化是否明顯,都應該評估是否為失智症合併行為精神症狀。如能及早妥善治療,則可以讓病人渡過較有生活品質的晚年,也能大幅減輕家屬照顧的負擔。

本篇引用 自( http://blog.udn.com/agnosia/3507073 )

沒有留言:

感受謙虛、堅忍、遠見的力量 社會關懷、夢想實踐者 陳英俊董事長的康揚人生

12/27(三)晚上八點 新雲林之聲廣播電台 Fm 89.3   明瑟邀請您一起現收聽~   感受謙虛、堅忍、遠見的力量  社會關懷、夢想實踐者 陳英俊董事長的康揚人生   來自宜蘭礁溪農村的他   是怎樣的起心動念   可以用四十多年、半輩子的歲月   投入在研究製造 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