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給老年農民一個不只月領6000元的機會

給國民年金一個今年通過、明年實施的機會

給老年農民一個不只月領6000元的機會

立法委員王榮璋96.05.31

近來老農津貼加碼再度浮上檯面成為熱門議題,面對總統和立委大選即將到來的壓力,縱使國家財政狀況早已無力負荷, 96年度總預算收支差短1,521億元、國家累積債務餘額達到4.04兆元,朝野政黨仍不敢對此說不。除了民進黨團即將提出的修正案之外,目前在立法院就有6個版本的老農津貼加碼案,將金額調高到6,000至 15,000元不等,根據行政院農委會95年底的統計,老農津貼目前已有73萬餘人申領,因此金額每調高1,000元,政府支出每年就將增加 87億元。

而本人近來之所以力主反對加碼,絕對不是否定廣大農民對台灣社會的貢獻,而是反對政府及朝野政黨除了加碼 1,000元之外,其他都不做的消極思維。如果政府能夠挪出87億元的穩定財源,是不是應該責成農委會優先運用於改善整體農業環境、改善農民的收入情形?如果政府面對全球化競爭下的趨勢,除了直接的現金發放措施以外,真的想不出辦法可以改善農民的處境,是不是應該將資源集中運用在最有需要的貧苦老農身上?例如比照敬老福利生活津貼訂定排富條款,或者將此次預備支應加碼的金額集中用來照顧具低收入資格的老年農民,讓貧苦老農為了生計在酷熱天氣下田工作而過世的憾事不再發生!

姑且不論朝野政黨競相表態支持老農津貼4年來第 3度的加碼,背後是否摻雜著政治因素考量,畢竟政府原本就肩負照顧人民的義務,應該投注足夠的資源來照顧弱勢者。可是單純提高津貼金額,是否就能落實照顧貧苦老農?是否就能平衡老農與軍公教族群之間的資源分配失衡與社會不正義?這才是我真正關心,並且一再呼籲立院同仁要謹慎考慮的。

首先在請領資格方面,老農津貼是目前唯一沒有「排富條款」的津貼,無論是「田僑仔」或到七、八十歲還要下田工作糊口的「貧苦老農」,都可以領取;而跟一般老人所領的「敬老津貼」相比,「敬老津貼」卻必須符合年 所得總額50萬元以下、土地及房屋價值500萬元以下的資格限制。 其次在金額方面,老農津貼目前發放5,000元,敬老津貼、原住民敬老津貼僅有3,000元, 其中2,000元的差距並沒有學理或需求調查作為根據,僅是連年來加碼的結果造成。

平心而論,領取老農津貼的農民固然需要照顧,但台灣社會近年來自殺率上升,頻頻出現因貧窮而選擇全家走上絕路,令人聞之心酸的個案,也有許多處境堪憐的近貧家庭,因為社會救助門檻嚴格、貧窮線劃分不合理而得不到政府的幫助。年滿 65歲以上,生活困苦無依或子女無力扶養之老人,未接受政府收容安置者,自82年7月1日起發給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其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在最低生活費用標準1.5倍以下者,每人每月發給生活津貼 6,000元,介於1.5倍以上2.5倍以下者,每人每月發給生活津貼3,000元。其實在92年以前老農津貼仍維持3,000元時,最需要經濟安全保障的老年農民領的就是金額較高的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 16年來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的金額未曾調整,並且每年進行嚴格的資產審核,95年底仍有140,544人領取,但完全沒有排富條款的老農津貼4年來一直優先提高金額,對真正貧窮的農民來講情何以堪?政府施政的公平性又何在?

民進黨過去強調「公平正義」的理想,7年來卻未隨著執政而落實。仍然無力改變軍公教福利過於優渥等不公義的現況,對於取消軍教免稅、 18%存款優惠利率補貼的改革嘎然而止,都令支持者徒呼負負!而從老農津貼和敬老津貼發放的差異來看,依舊因為民眾身分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待遇,我們應該持續致力於現有不公平的改革,但實在沒有理由製造新的不公平!

目前社會福利預算90%以上用來發放各式津貼,老農津貼加碼一旦闖關成功,在立法院已有 13個提案的敬老津貼、原住民敬老津貼加碼提案,勢必發生連動效應。如果上述津貼各加碼1,000元,政府支出至少每年增加185億元,若為顧及相對公平性,再連帶調整社會救助金額,則預算膨脹將超過300億元,不可不慎!

選在國民年金制度即將立法之際加碼,形同將現行已有落差的整併基礎再往上墊高,未來整合將難上加難,各界爲建立國民經濟保障制度,所付出十幾年的努力,也將毀於一旦!既然陳總統與行政院仍然以通過國民年金制度為優先考量,本人懇切呼籲社會各界「給國民年金一個今年通過、明年實施的機會」、「給全國老人一個不只月領 6,000元的機會」!惟有結合社會保險、津貼與社會救助制度的完整體系,才能保障我國國民的老年經濟安全。否則在貨幣加速貶值、物價持續上漲的時代,政府每2年只肯多給貧苦老農1,000元,實在不夠!

沒有留言:

感受謙虛、堅忍、遠見的力量 社會關懷、夢想實踐者 陳英俊董事長的康揚人生

12/27(三)晚上八點 新雲林之聲廣播電台 Fm 89.3   明瑟邀請您一起現收聽~   感受謙虛、堅忍、遠見的力量  社會關懷、夢想實踐者 陳英俊董事長的康揚人生   來自宜蘭礁溪農村的他   是怎樣的起心動念   可以用四十多年、半輩子的歲月   投入在研究製造 更好用...